您的位置:首页 > 曲靖新闻 > 综合新闻 > 文章信息 RSS

云南独有的中甸叶须鱼 50年内或将灭绝

来源:云南信息网 发布时间: 阅读次数:27036

简介: 有着“杜鹃醉鱼”凄美传说的中甸叶须鱼,是香格里拉独特的珍稀物种。这一曾经生长在香格里拉多个水域中的特有珍稀鱼类,如今却濒临灭绝,仅仅在碧塔海水域中有种群分布。

云南独有的中甸叶须鱼 50年内或将灭绝


中甸叶须鱼。(资料图)

中甸叶须鱼是仅见于云南西北部碧塔海、纳帕海一带的特有鱼类。

其物种分类为:鱼纲→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叶须鱼属。其体长12-34厘米,成体一般在1公斤以下,但数量较多,为香格里拉特产,能适应高海拔寒冷气候。

它喜欢栖息于湖水的底层,很少到水的表层活动,是裂腹鱼亚科中较为特化的一个类群。本种有二态现象,在生殖季节,性成熟的雄性个体的臀鳍最后一枚分枝鳍条变硬,雌性个体无此变化。

有着“杜鹃醉鱼”凄美传说的中甸叶须鱼,是香格里拉独特的珍稀物种。这一曾经生长在香格里拉多个水域中的特有珍稀鱼类,如今却濒临灭绝,仅仅在碧塔海水域中有种群分布。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研究人员研究发现,人类活动是导致中甸叶须鱼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而其中最直接、最严重的威胁可能是游船的运行和外来物种的入侵。更令人担忧的是,当人类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大于35% 时,这一珍稀的鱼类种群将很可能在50 年内灭绝。

“杜鹃醉鱼”之谜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东部,有一个高原淡水湖泊——碧塔海。这里地处崇山峻岭之间,四周全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至今仍保持着高原湖泊地质地貌和自然生态的原始状态。

碧塔海东西两头较宽,中部窄,如一只活泼跳跃的小鹿。在藏语中,碧塔海的意思是“茂密森林(或栎树林)中的神秘湖泊”。在这个湖泊中,生存着一种中甸特有的珍稀土著鱼类——中甸叶须鱼。

从2007 年开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小勇博士及其研究组来到这里进行湿地物种监测时,就开始对这种中甸特有的珍稀鱼类进行了调查和采集。

关于中甸叶须鱼,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杜鹃醉鱼”,常常被当地导游提起。

有一年夏天,碧塔海边杜鹃花盛开。山风轻拂树梢,花瓣纷纷扬扬,飘落湖中。湖里的叶须鱼戏花漫游,显得那么幽静、祥和。然而,不久鱼儿便摇摇晃晃,忽沉忽浮,直至肚皮朝天,气绝身亡。当地人说,这是“杜鹃醉鱼”。 湖岸和岛上鲜艳绚丽的杜鹃花与湖内漂浮的鱼尸构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成为碧塔海一大极为特殊的景观。

这样的奇观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1988年,而另一次则是在1999年。中甸叶须鱼为什么会大量死亡?众说纷纭。曾有人怀疑是人为向湖中投毒,但有关部门对死亡样本进行了解剖检查,并无中毒迹象。而当地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叶须鱼食用了杜鹃花坠落的花粉中毒而死。

“‘杜鹃醉鱼’是一种巧合,不过是人们浪漫的想象罢了。”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组成员蒋万胜表示,研究发现美丽的杜鹃花中并没有酒精成分,泡在水里,也不会产生有毒物质。并且,杜鹃花年年谢入水中,为什么只有个别年份“醉鱼”?

还有观点认为,发生“杜鹃醉鱼”的两个年份云南全省发生大规模旱灾,夏季比常年炎热,干旱时间长,湖水面积缩小,水温升高。而栖息在这里的叶须鱼属冷水性鱼类,不适应这骤然变化的环境;此外,天气燥热,溶解于水中的氧随温度升高而减少,水中含氧量偏少,鱼群中的“老弱病残”新陈代谢受阻,呼吸不畅窒息而死。

“‘杜鹃醉鱼’极有可能是一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蒋万胜认为,这种现象有可能是中甸叶须鱼种群扩大到一定程度,而为了控制种群数量的一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行为。这一奇特的现象与碧塔海的水环境、水文条件变化也有着密切关系。”


没有天敌却濒临灭绝

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调查发现,中甸叶须鱼过去主要分布在中甸的碧塔海、属都湖、纳帕海、小中甸河、那亚河等。但根据几年的调查发现,该物种在其分布区的一部分水域中已经消失,目前仅存在于碧塔海水域。

目前,中甸叶须鱼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濒危,为碧塔海保护区的重点保护物种 。

“中甸叶须鱼在中甸并没有特殊的天敌,在碧塔海中也只有这一种鱼类,并且由于周围居民多为藏族,受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很少捕获湖中鱼类。但近几年来,中甸叶须鱼的数量却减少了很多,甚至在属都湖、纳帕海这些水域中,中甸叶须鱼已经灭绝。”蒋万胜表示。

根据近几年的实地调查,中甸叶须鱼的种群数量有下降趋势,而经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威胁其生存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影响。

自然原因是由于碧塔海水体容量较小,相对封闭,在出现高温、干旱等天气情况时,极易造成水溶氧过低,导致一部分衰老和病弱个体的死亡,而鱼尸在水中腐烂,则会进一步导致溶氧降低和水质变坏,从而造成更多的鱼死亡。

“人为影响对中甸叶须鱼种群的锐减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蒋万胜介绍,自普达措国家公园成立以后,景区内修建了公路,湖边修建了栈道,开始对外接待游客,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的影响逐渐加深,而环境的改变对中甸叶须鱼的生存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首先是公路和栈道的修建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公路修建过程中砍伐了大量的原始树木,植被被破坏。而沿湖栈道的修建也会对湖边的原始湿地环境造成影响。

“湖边湿地往往是鱼类最适宜的栖息地,但栈道建设后,由于人类的走动,鱼类就会远离,这就无形中减少了鱼类的栖息地。” 蒋万胜介绍,碧塔海有3 个较大的草甸湿地,其中最大的2 个湿地都修建了栈道,他们用鱼探仪进行探测时,可以看出栈道附近水草区的鱼类明显少于没有栈道的浅水区。

人类活动可使其在50年内灭绝

“人类对中甸叶须鱼最直接、最严重的威胁可能是游船的运行和外来物种的入侵。” 蒋万胜表示,目前在碧塔海有3 艘机动船运营。研究人员根据实地观察发现,机动旅游船行驶时引起的波浪可以波及整个湖面的3 /4,还会扰动水草,特别是对浅水区的影响较大。而中甸叶须鱼平时多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活动,因此游船的运行无疑会打乱鱼类正常的生活及摄食习惯,迫使其进入深水区或其他没有干扰的区域。

另外,机动旅游船行驶时引起的噪音污染也可能会影响中甸叶须鱼的觅食和繁殖行为。特别是在7 到 9 月,既是旅游旺季,也是中甸叶须鱼的繁殖期,碧塔海接待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多,工作人员也相应增加,大量人员的涌入无疑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外来物种的影响也对中甸叶须鱼的生存产生了很大影响。”蒋万胜说。根据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湖中曾发现过藏民放生的鲫鱼和泥鳅,但经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鲫鱼并不能很好地适应高原湖泊的生存环境,逐渐消失。泥鳅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目前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种群。

“泥鳅在湖中没有天敌,且食物丰富,如果其能够在湖中自然繁殖,必然导致数量激增,挤占中甸叶须鱼的生态位。面对适应能力极强的泥鳅,中甸叶须鱼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蒋万胜说,外来物种影响了整个区域的食物链,因此会对中甸叶须鱼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研究组研究人员发现,当人类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大于35% 时,碧塔海中甸叶须鱼种群将很可能在50 年内灭绝。

罕见,湖里只有一种鱼

中甸叶须鱼被当地居民称为“重唇鱼”,由于它的口部,连接前颌骨之间的前筛骨非常发达,使前颌骨和上颌骨在口部的前端可以灵活地分开。这样,附在前颌骨和上颌骨等相应骨骼上的肥嫩皮肤自然就形成了其口部的两个上唇。两个上唇加上一个下唇,中甸叶须鱼就有了与很多鱼类不同的三唇结构了。“重唇鱼”因此而得名。

中甸叶须鱼是以藻类、浮游生物为食的杂食性鱼类,喜欢栖息于湖水的底层,很少到水的表层活动。因此,即使在碧塔海清澈透亮的水中,也很少能见到中甸叶须鱼的踪影。只有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9月末,中甸叶须鱼才会从“海底”出来,到湖岸的不同区域中活动。

中甸叶须鱼是碧塔海中唯一的一种鱼类。全国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800多个,但湖中只有一种鱼类分布的湖泊却非常罕见。即使是位于自然环境条件十分恶劣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4718米的纳木错也有3种鱼类分布。“碧塔海海拔3650米,面积1.59平方公里,却只有一种鱼类分布,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一个奇迹。”专家蒋万胜表示。


■专家建议

尽快实现人工繁殖

“中甸叶须鱼目前是碧塔海中唯一的鱼类,位于该区域生物链中靠近顶端的位置。一旦这一物种灭绝,一大串的生物链都要遭殃,有可能造成这一水域浮游生物以及藻类植物的大规模暴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对于中甸叶须鱼的重要性,蒋万胜很担心。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消失,自然和人工的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事实上,每失去一种物种,就失去了一种独特的基因库,这对人类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不过幸好近年来,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中甸叶须鱼的重要性,一方面加强了保护,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治理。”蒋万胜说。

为了维持碧塔海的水生生态环境稳定,保证中甸叶须鱼的长久生存,蒋万胜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每年的7到 9 月为中甸叶须鱼的繁殖期,这段时间应该适当减少游船的运营,以免影响其繁殖行为。由于繁殖行为一般发生在入湖溪流中,所以繁殖期间应及时清理溪流中垃圾,保持流水通畅。

此外,还应加强公众教育,禁止放生外来物种,限制放牧; 采取有效措施,捕捞湖中泥鳅,清除外来物种,维持湖泊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定时清理草甸和湖中垃圾、粪便等,保持湖水的清洁。

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监测,制定特殊情况应急预案,特别在每年4 至 7 月湖水减少、气温较高时,如果有死鱼漂浮水面,应该及时打捞,密切监视,以防大量死亡事件再次发生。

在他看来,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措施是尽快实现规模化的人工繁殖。作为当地的重要旅游资源,中甸叶须鱼的人工繁殖一方面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利益,一方面也能保持濒危物种的延续,也为当地藏民的放生提供了选择余地,从而有效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分享到:
编辑:momy

热点推荐
月关注排行
综合新闻
微信图片分享
年度关注排行